美秀美術館
2019.11.12
通往美術館的山路,步行不久便來到隧道入口,「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桃花源記》)據說這一隧道是貝聿銘先生專門設計的,不禁聯想到王魯湘老師說:「這樣的建築構造只能由中國人才能設計出來,歐美人設計不了,台灣、日本、朝鮮有可能設計的出。」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華人的心中,或許這才是海外華人的與眾不同之處。
(入隧道口處11月份)
(入隧道口處4月份)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
鏈接隧道與美術館的是一條斜拉索橋,支撐橋樑的鋼筋佈局也別具匠心。王魯湘老師說這些放射狀線如同太陽升起光芒萬丈的光線。
美秀美術館遠離都市,整個建築由地上一層和地下兩層構成,建築80%都埋藏在地下。屋頂外觀為日本古建築的「入母屋形」,營造出深山藏古寺的效果。
(美術館整體照)
(集體照)
入口在一層非常有特色,圓形的設計配合背後可見的山巒松樹外景,如同公司繪畫作品,立軸上一個圓形山水小品。進入正門仰首看去,多面幾何玻璃和鋼金構造的天窗錯綜複雜呈現鑽石切割面,光線透過玻璃面灑進大廳顯得透亮明淨。鋼筋條狀的影子交錯著淡淡的印在地上,別有風情。而眼前則是屏風形狀的一組玻璃窗,窗前青松迎客,窗外山巒起伏,心曠神怡。王魯湘老師說貝聿銘大師打破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室內阻擋視野的屏風徹底的透明化,即便在建築內也如同在自然懷抱中行走。
(廳內玻璃窗戶)
廳內往左拐沿著小走廊,映入眼簾的確是樓下B1過道處【馬賽克人物裝飾】,一開始還以為地毯。經過王魯湘老師的講解,才瞭解到馬賽克來源於希臘,用小石子、貝殼、瓷磚碎片拼貼的鑲嵌藝術,後期延伸出彩色玻璃鑲嵌的馬賽克藝術,而這些藝術大多都和建築相關。美秀美術館的【馬賽克人物裝飾】不加圍欄隔離的露天陳列在北館地下過道處,讓我們可以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到古羅馬工匠或是藝術家把破碎色彩石子拼接出的視覺效果還有對色彩的駕控力,呈現出藝術的不可思議力量。
(館內平面圖)
跟隨著王魯湘老師步伐,我們先是逛了埃及隨後西亞、希臘、羅馬、南亞、中國,最後到日本的展廳。每一個館裡都是一種藝術享受,也是非常難得的學習過程。王魯湘老師知識淵博,一路講解過去。比如西漢陶俑的藝術來自於西亞工匠的指導,漢代的陶瓷馬頭的造型比後時代的馬更貼近馬的形象。到了西亞館講解了犍陀羅的服飾,衣服可能就是一大塊布,披纏在身上,最後在肩甲處打結。中國的絲綢傳到西亞,絲綢的柔滑緊貼著人體,如同水裡出來似的,從而帶出了中國書畫藝術的「曹衣出水」。( 古代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前者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衫緊貼身上,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曹仲達這位畫家其實是西亞人。
接著又和我們講解佛像的人物面龐的雕刻藝術的演變;大乘小乘的佛家分歧點,一聽好像王魯湘老師的解說跳躍性,其實他的這些知識是都有連貫互通的。不僅僅書畫知識淵博,地理位置的了解以及宗教哲學的理解,這些或許都是書畫解說的有力後盾,才能在很多講解作品當中把難以理解的藝術通過語言的魅力,讓大家在欣賞作品中產生共鳴達到被藝術薰陶的境界。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王魯湘老師在講解古羅馬的藝術時,提到藝術的發展其實是與地理環境有關,也與社會背景緊密相連。比如石雕,就地取材發展出來的雕刻藝術,所雕刻男性人物像多呈陰柔之美是因為當時社會盛行同性戀有關。早期的素描畫,中西方發展演變的區別,西方的素描沿著早期發展到近現代已經登峰造極境界,而中國的繪畫形象轉變到抽象的水墨山水畫,一直到了近現代才開始引進素描繪畫。統治思想、教育理念的差別對人類的影響竟然能超過千年之久,令人唏噓。
逛完一圈,無論是埃及展廳還是地中海文明展廳,以及中國的展廳,每個地區藏品都有其特色作品展示,配上館內的佈置,一眼望去邊能知道當時文明藝術發展的特徵。包括最後在日本庭園前坐在椅子上,靜靜望著石庭、苔庭慢慢的去感受日本的枯寂。
美秀美術館呈現給我們的藝術不僅僅是視覺上,更是感受到中西方在長久發展過程中,文化不斷交流中產生的藝術成果。近現代的科技的建築物在自然界中也只是點綴作用,不敢造次。館內的藝術品是人類歷史長河中不斷相互交流並互相影響產生出藝術火花的結晶。我們也是自然界的一員,宇宙長河中的一點,不知這是否與美秀美博物館的宗教團體性質有關,參觀完後竟然想到的是人類要有敬畏之心。
会員登錄